在古代搞义务教育_在古代搞义务教育_140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在古代搞义务教育_140 (第1/2页)

“啊?什么官?我不会啊。”
  “礼部尚书,就是负责搞教育的。”戚博翰没有把其他职责说出来,反正还可以找几个得力的手下帮陶笉然处理其他的事情。
  陶笉然隐约记得礼部还要负责祭祀礼仪什么的,但是却没有反对戚博翰这个提议。他想要在全国推广义务教育,那礼部尚书的位置确实会有更多的便利。
  接下来几日,戚博翰便带着陶笉然住在宫中,并且去信把一批心腹从宁安调过来。
  而京城内却再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。仿佛之前闹得风风火火的逼宫和□□并没有发生一般。城门被修补完毕,就连京城也悄悄恢复了原先的生机。如果不是大臣们不再去上早朝,大家都要忘记现在形势已经不同以往了。
  戚博翰这几日并没有闲着,他把宫中的势力重新洗了一遍,如今的皇宫可以说是铁桶一块了。就连那传国玉玺,也都被伪造出来做好旧,但戚博翰却迟迟没有登基的意思。就连最没有好奇心的范忠都忍不住问道:“殿下,如今局势明朗,为何还不……”
  戚博翰闻言,并没有直接回答,只是神秘兮兮道: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”
  不出三日,这股东风便吹过来了!
  宁安百姓们签了长达数里的请愿书,请求戚博翰登基!
  如今行知中学已经有近一百名学生,他们都是有一定文学素养的,而且经过这段时间的熏陶,对宁安的忠诚度也很高,如果用得好,对瑞朝的舆论能产生极大的影响!
  而《时事周报》最新一期,版面增幅了三倍!其中有十几篇关于逃难来宁安的灾民的采访。从文章中可以看出,在戚靖琪治下的其他地方,百姓们的生活是多么地水深火热,而在宁安的生活又是多么美满富足。
  另外又有一整个版面,细数了戚博翰来宁安之后,做了哪些决定,给宁安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。洋洋洒洒一大篇,辞藻朴实,但情真意切,引人深思。
  在报纸版面的最后,还有一封呼吁信,呼吁大家在请愿书上押下自己的手印。给戚博翰一个机会,也给自己一条生路,给瑞朝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!
  这期的《时事周报》,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传播到了瑞朝每一个州府。很快,瑞朝各地陆陆续续有文人站出来,主持请愿书的签字画押。
  在淮阳府,主持请愿书签字的,竟然还是当地最大的家族:郭家。
  郭府门口,摆开了十几张长桌,百姓们熙熙攘攘地排着队,议论纷纷。
  “俺听说宁安那地方,亩产特别高,好像有什么什么车,还有那个肥料。如果贤亲王登基的话,会不会俺们也能用那些东西?”
  “那肯定的!俺侄子说了,那些东西,在宁安都是免费送的!还有那个什么行什么免费学堂,上学都不用钱哩!”
  “哎呀,那可不得了。要是俺们也有那个什么车,今年收成也不会……”
  “只要贤亲王能登基,明年肯定会是好日子!”
  “对!没错!”
  “就是就是,哎呀,这队咋还这么长啊,前面的人快点噻!”
  短短半个月,十数份长长的万人请愿书,被送到了京城。
  民心所向,戚博翰终于不再隐藏自己的野心,在钦天监的建议下,宣布十月一日登基。
  消息一出,瑞朝万民沸腾!当天,已经许久没下过雨的北方,竟然聚集起了厚厚的乌云!当晚,雷鸣暴雨的响声不绝于耳,百姓们却丝毫不觉得困扰,反而越听越欢喜。
  接下来连续三天,瑞朝北方每晚都会下起雨来,虽然没有第一晚的大,但已经断流的河流逐渐恢复了水流,干涸的土地开始愈合,一切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